沈帥青:經濟股樓皆佳 港人緣何不快樂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01/04 00:3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一項全球調查反映港人怨氣沖天,甚至比不少貧困、戰亂地區的人們更不快樂。究竟是港人不知足,抑或另有文章?

美國最新蓋洛普民調顯示,香港今年位居全球十大最不快樂國家地區第7名,是榜上唯一亞洲地區,快樂程度甚至不如一眾動蕩地區如阿富汗及南蘇丹,對前景不樂觀,亦甚少抱有希望。

該項民調同時列出全球十大最快樂國家及地區,包括與本港相鄰的印尼、印度及越南,菲律賓更榮獲季軍。

對比去年蓋洛普民調,港人今年快樂程度已見改善,但仍只是從去年的全球第2最不快樂地區變為今年第7。

香港作為已發展地區,比大部分國家擁有更優秀的條件,市民看似無理由不歡。世界經濟論壇(WEF)去年表示,本港治安良好,位居全球最安全地區第5名,同時亦指出,本港擁有全球最佳基建設施,是全球頭6最具競爭力的地區。

近來廣見示威抗議,不少市民皆擔憂失去穩定或民主發展,惟本港在加拿大菲沙研究所(Fraser Institute)的個人及經濟自由度排行榜上連續6年稱冠。日本厚生勞動省前年更指港人不論男女均享有全球最長壽命,港人或身在福中不知福?

但另一方面,本港樓價及生活費冠絕全球,連續7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城市;工時亦如是,瑞銀前年調查發現本地員工比國際平均每周多工作近14小時。政府統計處去年6月更指,本港堅尼系數(Gini Coefficient)創45年新高,貧富極端懸殊。本地年輕人難向上游,蓋洛普調查人員直指社會公平與人們快樂直接挂鉤。

民調結果如此,或因港府施政向來過度關注經濟發展,而忽略市民對物質生活以外的心理訴求。馬來西亞作為發展中國家卻常入圍全球最快樂地區,總理阿都拉薩認為經濟發展與民眾快樂未必相干,又指有錢但不開心毫無意義。

諾貝爾得獎經濟學家Joseph Stiglitz及Amartya Sen均曾表示,GDP不能量度快樂程度,正如金錢買不到幸福。各國近來陸續推出福祉指數(wellbeing index)作為參考,重視評估教育水平、自然環境、社會包容性、公民意識等直接影響民眾快樂程度的因素。

不丹早於1972年推出國民幸福總值(GNH)調查,評價國民生活質量,更指GNH與GDP同樣不容忽視。美國《獨立宣言》明言人民有權追求快樂,非政府組織如GNHUSA均有發表福祉指數調查,並以此督促政府解決社會問題。

港府目前仍沒設立此類統計,但嶺南大學自2005年起已有公布「香港快樂指數調查」,過去曾反映市民快樂程度下降及對多項公共政策不滿,實宜參考借鑒。市民福祉若可得到重視,或有望紓緩社會長囤的戾氣。

各國社會快樂準則

  • 不丹:第4任國王旺楚克(Jigme Singye Wangchuck)於1972年提出所謂國民幸福總值(GNH),用以評價生活質量;2008年加入憲法的《獨立宣言》更寫明國家會盡力保障國民得到快樂
  • 加拿大:阿金森慈善基金會自2000年起推出加拿大福祉指數(CIW),設定8項與快樂有關的因素,包括自然環境、教育水平、公民意識及健康程度
  • 美國:非牟利組織GNHUSA自2009年推出「美國國民幸福總值計劃」(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American Project),重視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、推廣文化價值、保育自然環境,以及促進良好政府管治

撰文 : 沈帥青